佛国净土—— 史敦宇敦煌壁画复原作品展
2009.12.06 - 12.16

新闻稿

《佛国净土—— 史敦宇敦煌壁画复原作品展》媒体展讯


展览名称:佛国净土—— 史敦宇敦煌壁画复原作品展
参展艺术家:史敦宇
展期: 2009年12月6日至2009年12月16日
展场:白盒子艺术馆
开幕酒会:2009年12月6日(星期日)下午3点
策展:田宝珍
执行策展:方芳,孙永青
地址:中国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797路B07号


敦宇与敦煌艺术
常沙娜

在敦煌莫高窟工作的上一代敦煌学者们都习惯把史敦宇的姓省略,只叫敦宇,这是因为史敦宇1952年出生于敦煌莫高窟,是上世纪40年代来敦煌工作的学者们在莫高窟出生最早的孩子,是时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的常书鸿先生为她起名“敦宇”,从此她的名字本身就和敦煌艺术联在了一起。

史敦宇自幼跟随父母史苇湘、欧阳琳先生出入洞窟和学习临摹敦煌壁画,并得到了常书鸿、段文杰等先辈大师的直接指点。本人就读于酒泉师范学校和西北师大美术系。参加工作后一直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研究和临摹敦煌壁画三十余年,她所临摹的敦煌壁画曾在北京、上海、兰州、台湾等地展出,其部分精品敦煌壁画被法国、美国、日本、马来西亚、韩国、台湾、港澳等友人收藏。2005年应邀在台湾地区讲学和举办个人画展。在国内、台湾地区等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1998年与敦煌研究院樊锦诗院长合作完成“敦煌艺术普及教育”省级研究项目。编撰出版职业高中美术类教科书一册,合著出版《敦煌图案》、《敦煌壁画线描集》,近期出版了《敦煌舞乐线描集》。 

史敦宇的艺术观点非常明确,她认为“绘制敦煌壁画,就应该是莫高窟内原壁画的客观临摹,展现古代壁画的原貌,不应该因个人的喜好而发生变化。在临摹过程中应依据文献资料,对洞窟壁画研究、考证,尽可能地对“模糊、残缺”壁画线条、色泽进行客观修复,在整幅画面中尽可能少的保留残缺画面,同时要认真听取先辈大师们的见解,反复修改后定稿,这样才算完成了一件真正意义上的敦煌壁画临摹品。” 史敦宇这样的艺术观点,与她出生后一直生活、学习在敦煌研究院这个大环境有关。她自幼生活在莫高窟,山沟里的孩子距县城25公里,不可能去县城的幼儿院,只好跟随父母史苇湘、欧阳琳先生出入洞窟和学习临摹敦煌壁画,闲暇时常书鸿、段文杰等先辈大师们还要点评她的习作。按史敦宇的话说“她所看到的洞窟壁画和别人不一样,飞天是永远飞翔的;伎乐神灵们的舞蹈是跳动的;各类乐器是‘不鼓自鸣’的……。”在这样一个佛教艺术殿堂里成长起来的史敦宇不用一生去追求她熟悉的敦煌艺术,还能选择别的什么呢?如今她不但继承了父母50多年的临摹技巧和经验,儿子金洵瑨从西安美院毕业后也在用油画的形式绘制敦煌壁画,同时她把从事科研工作的丈夫,高级工程师金长明先生也拉进了艺术殿堂为她做文字工作。一家三代人都献身敦煌艺术研究和坚持不懈的临摹工作,目的就是要代代传承和宏扬敦煌佛教艺术。作为敦煌壁画临摹者,史敦宇说:“不仔细深入地解读敦煌石窟的历史,不经常进出洞窟仔细观察和解析各朝代的壁画,不介入敦煌学的研讨和临摹技巧交流,单凭几本敦煌画册或别人的画稿去临摹,是很难绘制出真正的敦煌壁画作品。现在能读懂敦煌壁画的人毕竟很少,什么是敦煌艺术的真品、精品,敦煌艺术美的特点,艺术风格,临摹技巧,绘制方法等只有通过几十年艰辛的临摹砺练,敦煌学者们对壁画内容的解释,出入洞窟与原壁画对照,熟悉历史人物的生活图象,才有可能将壁画模糊残缺部分臆测复原。自己也才能领略到、感受到敦煌艺术的美感,凭这一点我有责任和义务,向喜欢敦煌艺术的人们展现真正的敦煌壁画临摹品。”。

史敦宇作为在敦煌莫高窟生活、学习、成长起来的一代中年艺术家,由于她常年生活在敦煌学专家和临摹大师的文化圈里,汲取了先辈各专家、大师们的艺术营养,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特点。看史敦宇临摹的敦煌壁画,在楼阁、庭院、人物、服饰等画面的处理上又显露出油画的特征,这与传承油画专业出身的父亲史苇湘先生的壁画风格有关。在藻井图案、人物线条、用色技巧等方面又传承了母亲欧阳琳先生的特点。史敦宇绘制的敦煌壁画主要有三种形式,即:纸本、绢本、布本。在布上作画是史苇湘、欧阳琳先生在上世纪40年代跟随张大千先生学的,布上作画的优点是加大画幅使壁画更完美。在后来的壁画绘制中得以传承和改良,史敦宇又将父母在布上作画的方法继承了下来。总之史敦宇能取得今天的成绩,除她自身的长期坚持努力外,主要得益于敦煌莫高窟这个大环境和敦煌研究院先辈大师们的集体培养教育。

策展人文章


史敦宇女士作为敦煌莫高窟土生土长的第二代临摹复原敦煌壁画的中年艺术家,自小就随父母敦煌学家史苇湘、欧阳琳先生出入洞窟和学习临摹。天天面对奇幻的佛教画面,给她幼小心灵带来震撼、激动和神奇。她自己说:“我所看到的洞窟壁画和别人不一样,飞天是永远飞翔的;伎乐神灵的舞蹈是跳动的;各类乐器是‘不鼓自鸣’的。”生活在敦煌学家和临摹大师的圈中,潜移默化,吸收他们的艺术营养,并且有幸亲自得到常书鸿、段文杰等大师的谆谆教诲,习作时时受到他们的点评。

另外还得益于甘肃酒泉师范学校和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正规的教育和训练,中国古代文化、丝绸之路的历史培育、滋养着她绘画艺术的才能。在她对敦煌艺术潜心研究和对西方美术认真学习、吸收的过程中,深深为敦煌的古代艺术家超凡的胆略和博大的胸怀以及兼容性和创造性所折服。正是这些古代工匠们继承了汉晋中原艺术和陇原大地本土艺术传统,又大胆汲取和融会外来艺术的精华,使中外文化相互交融、彼此互补,才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敦煌艺术。

史敦宇深刻认识到“不仔细深入地解读敦煌石窟的历史,不经常进出洞窟仔细观察和解析各朝代的壁画,不介入敦煌学的研讨和临摹技巧交流,单凭几本敦煌画册或别人的画稿去临摹,是很难绘制出真正的敦煌壁画。

她从事美术教育,临摹和研究已有三十多年。读书、作画,也引发她认识升华。史敦宇复原的敦煌壁画,其中对楼阁、庭院、人物、服饰等的处理上,与继承父亲史苇湘先生的绘画风格不无关联;在藻井图案、人物线描、色彩技巧诸方面又承袭母亲欧阳琳先生的格调,据此可看出她追求艺术的兼容性和独创精神。注重笔墨色彩是传统绘画的独特要素;讲究线条韵味是传统画作特有的审美现象和最主要的传统技法之一,这些方面敦煌壁画是美术工作者最重要的典范。她试图用新的绘画语汇去摸索、构建和再创作敦煌壁画,认为“绘制敦煌壁画,就应该是窟内原壁画的客观临摹,展现古代壁画的原貌,不应该因个人的喜好而发生变化。在临摹过程中应该依据文献资料,对洞窟研究、考证,尽可能地对壁画模糊、残缺线条、色泽进行客观修复,在画面中尽可能少保留残缺部分,同时要认真听取前辈大师们的见解,反复修改后定稿,这样才算完成了一件真正意义上复原的敦煌壁画临摹品。”

她临摹绘制的壁画主要有纸本、绢本、布本三种形式,可加大画幅使画面成更完美的布上绘画,她是学自张大千和自己的父母,并合理地进行了改良。敦煌莫高窟老一辈画家和学者对敦煌壁画的临摹工作始终有一种观点就是“临摹也是一种创作”。这种说法意味着临摹首先是忠实于原作,其次才是对壁画缺失部分经过研究、考证符合历史原貌地臆测和复原(譬如敦煌研究院的专家对盛唐第130窟女供养人像的临摹复原就是这样的精品),后一种工作则是非常艰辛而高层次的,它需要相当的学识、修养、技巧等。

史敦宇的临品曾在兰州、上海、北京、佛山、台湾等地展出过,不少临摹、复原精品还被美、法、日、韩、马来西亚和台湾、港澳等国家和地区的友人收藏。还曾与敦煌研究院樊锦诗院长合作完成“敦煌艺术普及教育”省级科研项目;编辑出版职业高中美术教科书;合著出版《敦煌图案》、《敦煌壁画线描集》;最近又出版《敦煌乐舞线描集》。史敦宇在临摹之余还积极做一些壁画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和台湾地区等专业研究刊物上相继发表论文达20余篇,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悟性使她的临摹和研究成绩斐然。

史敦宇近几年又潜心培养油画专业毕业的儿子金洵瑨学习临摹敦煌壁画的技法;同时他把从事科研工作的丈夫,高级工程师金长明先生也拉过来为她做资料整理工作。我们热切地期待史敦宇和金洵瑨将有更好更多的作品展现在观众面前,一览人类文化瑰宝敦煌壁画的神韵。

                                  金維諾

艺术家:

    史敦宇

展览现场




作品

  • JF0-01布展
  • JF321-01布展
  • JP172-01布展
  • JR25-01布展
  • JR285-01布展
  • JS217-07布展
  • JS322-01布展
  • JZ329-03布展



媒体报道